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大明天工 > 第一八九回 创办书院

第一八九回 创办书院(2 / 2)

邹元标认为。前方战事之所以崩坏。将溃兵窜。坐失封疆。其原因就在于将领军士不明理学。在忠君亲上死孝之义上太过缺乏。不能杀身成仁。

邹元标与冯从吾等人的想法。在李彦看来。虽然迂腐。特别是他们作为朝廷官员。反而将治政的希望寄托在讲学上。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这种讲学文化。并不是没有他的作用。在李彦看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要是能够再大众化一点。真的能够发挥开启民智。激扬民心的作用。那么这种讲学确实能够承载民族的希望。

在李彦看来。很多东林党人。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更适合做学术。而不是治国行政。首善书院就是这样的代表。

李彦一直在华夏的体系中创办技术学校。以及基础小学。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得知首善书院的事情以后。李彦让主持华夏社的石柱国出资赞助。并且试着以华夏社的资源。创办一所华夏书院。

华夏书院的理念与首善书院差不多。不过华夏书院更贴近民众。并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学术教育体系。这并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李彦让石柱国做这件事。也等于是一种探索。

看到魏忠贤在宫禁搞内操。李彦也对兵战俱乐部做了调整。原本俱乐部一部分成员加入复辽军。远征辽东。也有一部分因为家中的关系。无法从军而留在京城。继续操办俱乐部。运转得也很不错。

而在辽南。兵战俱乐部渐渐发展成为复辽军培养军官的所在。并且还发展到登莱。也必定会被带到辽西。

这样一来。兵战俱乐部的体系就有些不大合乎要求。李彦决定将军中的俱乐部改成更加正规的讲武堂。成为正式的军官培养所在。而民间的兵战俱乐部则挂靠讲武堂。

趁着内操及首善书院的风潮。李彦让京城的兵战俱乐部也活跃一些。走到民间。去唤起民间的尚武精神。并且吸纳更多的成员。

虽然魏忠贤渐渐浮出水面让人心忧。不过李彦此时无法顾及京城的局势。其错综复杂之处。也让他头疼不已。

李彦如今首先要做的也只是立足辽南。他计划仿效首善书院。在辽南也办一所书院。

因为辽南的战区性质。这里没有关内那么多的人才。如果是办传统书院的话。似乎没有必要。而辽南在技术方面。已经逐渐集中了华夏系统的精华。

李彦打算在辽南创办的书院。就要以技术为特色。他将其命名为大学。辽海大学。

辽海大学与传统书院主讲经学不同。它是以技术及所谓的科学为主要讲学内容。因为在师资与学生方面都很缺乏。条件不成熟。辽海大学的结构异常松散。设置了数学、物理、形学、天文学、航海学等若干学科。林林总总。异常复杂。

不过这些学科。往往是既无学生。也无老师。不仅缺乏精通这些领域的老师。也缺乏有这方面基础的学生。

只有在李彦的干预下。才好不容易找了些技师或者有专长的人加入。也谈不上讲学如何。就有李彦出面。设置一些项目。让他们来研究、探讨和完成。并给予重奖。

乍看起来。这个所谓的辽海大学很有些研究机构的味道。不过它的研究力量很薄弱。也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

为了充实辽海大学。李彦让华夏社在关内招募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愿意的可以来辽南。不愿意的则加入华夏书院。只要能找到人。华夏书院就可以将有关的学科办起来。

创办了辽海大学、华夏书院这两所相当于高等院校的学院。李彦就构建了从蒙学、小学、中学到技校、大学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因为李彦的重视。技校尤其发达。而在辽南。因为要照顾辽民而兴办的小学很多。反倒是中学设置比较少。因为李彦是鼓励青少年进技校的。

之前中学的设置比较接近传统的儒家经学教育。与技校面对的年龄段是差不多的。而技校在培养高等级人才方面。又存在不足。所以高等院校的出现。也是必须的。

通常来说。中学会为高等院校培养预备人才。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直接走上生产一线。这之间就需要达到一种平衡。

最新小说: 探花 穿越战国成白起 满朝文武都在帮我宫斗 唐女医之诗酒江湖军旅传奇 我一个考古的,怎么就权倾朝野了? 穿越之,小曼娘暴力驯夫 在国子监开小卖部 战国之军师崛起 城南政北 不抢个小娘子,当什么纨绔侯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