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三国之庶子称雄 > 第94章 敛财手段

第94章 敛财手段(2 / 2)

而且盐质也没有井盐的盐卤水煮出来的盐的盐质好。

现在缺少了,川盐的补充,以及平衡中原盐价的作用,就使得外面的盐的价格夫幅提升,因此很多盐商,急切的盼望能够打通益州和中原的盐路。

后来汉中和巴郡相继光复,两条通道被打通。但是汉中方面进入中原要经过三辅之地。而现在的三辅之地因为凉州的叛乱,也变得动荡不安,使得这一条通往中原的通道变得极其危险。

这样一来实际上能够疏通益州往中原的盐路就只有经巴郡顺江而下,由荆州进入中原了。

这就使得巴郡称为了”盐和中原沟通的重要桥梁。

之前,因为对蔡铭的政策不了解,在加上益州人的排外心理,对蔡铭多多少少有点排斥。因此。尽管蔡铭有免去巴郡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一半税收的政策,但是却并没有吸引多少盐矿主和盐商道巴郡来进行交易。

但是蔡铭相信。商人逐利的本性是不会变的,减免一半的赋税,能够多得四分之一的利润,足于让他们去冒险。更何况这还是一个合理的避税漏洞。

他们只要花费一些运输成本将大宗的食盐教育放到巴郡来交易,既然方便从中原来的盐商。又能够合理避税合法合理的截留下皿分之一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怎么去做。

能够成为川盐盐矿主的人会是傻子吗?

同样,如果真能够,将益州的盐矿主与盐商的交易都吸引到巴郡的话。蔡铭就相当于凭空得到了整个巴郡盐业利润的四分之一,这还包括米贼作乱后三年囤积下来的那些利润。

益州川盐的四分之一的利润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就蔡铭所知,东汉有四大盐产的。分别是:益州的川盐,徐扬沿海的淮盐。关中盐池和山东海盐。

其中谁盐产量最高,川盐的质量最好。因此尽管川盐因为产量和运输的限制,进入中原的盐不多。但是其产生的盐税却是四大盐产地最高的,在米贼作乱之前每年产生的盐税占了大汉财政收入总量的百分之七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操作成功的话,仅仅因为盐税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凭空为蔡铭获得大汉整个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以上的收益。

想到这蔡铭就不由得颤抖起来。有了这笔收入,别说买马种。就是真个组建一支由西凉马战马组成的骑兵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不过要将益州的盐矿主和盐商全部吸引到巴郡来交易也不是那么容易。商人固然逐利,但是商人更畏惧强权政治。

那些能够成为盐矿主的那个不是地方上有名的大财主,其扎根于当地自然会与当地政府产生各种利益关系被地方政府监管和遏制。如此一来,他们想要避开地方政府,跑到巴郡去交易,虽说原则上符合法理。但是地方政府眼看着自己的利益没有了肯定会施展各种手段加以遏制,甚至是制裁。

因此蔡铭想要将那些益州盐矿主吸引到巴郡来,首先就必须要解决那些盐矿主的后顾之忧。

怎么解决,程昱给蔡铭除了两条计策。

第一条,拉大旗作虎皮。打着灵帝的旗号和规范川盐交易的借口。在江州设立专门川盐交易市场。要求益州盐矿主必须到江州来进行川盐交易。

有着之前郜俭的前车之见,那些的方官员就算是对蔡铭不满也不敢在轻易闹到洛阳去。

第二条,以安南将军,都督益州军务的名誉。着安南将军府监察军事的校事官朱浩,带一营人马巡查那些有盐矿出产川盐的郡县。敲打敲打那些地方官员,让他们知道安南将军都督益州军务并不是一句空话。

如此双管齐下定然可以解除那些盐矿主的后顾之忧。

而且有了盐商带头,其他一些赋税重的行业肯定也会尽量到巴郡来进行大宗交易,如此一来既可以快速敛财又活跃了巴郡的商业,繁荣了巴郡的经济,让巴郡江州成为益州的经济中心。

同时同样是因为盐卤矿,还有一个能够快速敛钱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完全得益于蔡铭穿越者的身份了。

在后世井盐的生产不仅仅是一项工矿经济产业,同时还是一项四川非常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作为一个艺人,蔡铭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自然不会错过参观卓简井是手工制盐这个被称为中国制盐业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特色旅游项目。

卓简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 凶,膛年,比西方早巴。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在:十一世纪,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卓筒井山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蔡铭想到的这个快速敛财项目就与卓筒井有关,更与当前的井盐的开发技术有关。

中国井盐发展经再了两个阶段。

公元前宝到万 年,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穿广都四“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 李冰开凿的广都盐井,是在当时打井取水的基础开凿的大口浅井。这种盐井因受技术的限制。不会很深。而且井径很大。大口浅井采卤技术一直持续了,力0多年。

到了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威泉自上”

目前益州井盐的开采技术,使用的就是李冰发明的大口浅井技术。

大口浅井这种老式的盐井开发技术。受当前的技术水平限制,井径很大虽然很大,井深一般不很浅。

这就使得很多原本很优质的大盐矿因为这种粗矿的开采技术而废弃。

蔡铭的这个敛财手段就是要以及其低廉的价格买下这些被废弃的卤水盐矿。然后以卓筒井的开采技术重新开采这些被废弃了的卤水盐矿。

这样一来不但买下盐矿开采权的成本低,而且无需耗费时间去重新探矿。最主要的是但凡能够通过大口浅井这种老式的盐井开发技术开采出盐卤的盐卤矿都是储量非常大的大型盐卤矿。

通过这种手段,不但能够迅速的大量开采出盐卤,提高川盐的产量。而且将开发盐卤矿的成本降到最低。

特别是对蔡铭来说,制盐,售盐一体。不说百分之百的利润,但少说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暴利。

有了这两个方面产生的暴利。在加上原本就数暴利的酒楼出售的美酒。蔡铭完全相信,可以在诸侯争霸之前,组建起一支由西凉战马,装备精良的铁骑来。

当蔡铭规哉“好这两个方面后。再展望一下,由此可获得的巨大利益。以及带动和产生的其他经济效益。即使是一直跟在蔡铭身边,知道蔡铭极善商业敛财,善于发展经济,经营地方财政的杜畿还是再一次为蔡铭所震撼,就更别说戏志才、孙邵等人了。

但是这还不够,蔡铭似乎仍嫌带给众人的震撼不够。

再一次抛出一个一本万利的敛财手段。而且是一个十分高雅的敛财

段。

这就是被蔡铭雪藏很久的造纸术和印刷术。

蔡铭当然不会大张旗鼓的去贩卖价魔物美的优质白纸。那样虽然能够为蔡铭再次赢取一些名声。但是以灵帝的贪婪肯定会要求蔡铭献出造纸术。这也是蔡铭之前一直雪藏造纸术的原因。因为蔡铭不想为他人做嫁衣。

蔡铭现在启动造纸术是为了与活字印刷术配合,出版那些儒家经典。已经先贤经注,和当代名流如郑玄、蔡笆等经学和儒学领袖的经典著作。

到时候,只要通过隐秘手段私下出售书籍就可以了。

千万不要看了卖书的利润。

虽然蔡铭五百年前同一家的老前辈蔡伦早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但是这个时代的纸张质量非常差。非但毛糙,色泽黄黑难看。而且上墨易发散,容易潮湿,模糊字迹,不易保留。只适合短时抄阅。或通信用。尽管这样都还价格不菲。

因此,尽管简书有着,体积大,翻阅负担重,不利收藏,制作难等缺点。但一直到汉末三国,藏书都还是以竹简制作的简书为主。

在这个藏书还是以竹简为载体的时代,要制作一本简书,价格极其昂贵,而且非常耗费人力物力,在加上流通不方便,很多书你就是想要制作都没有范本。

由此为参照,蔡铭若能推出字迹优美统一,排版工整,轻便美观。方便收藏、阅读和携带的后现代风格的书籍的话肯定能够大卖特卖。而且只要买书的人低调一点。隐秘一点。还能够不为人所注意,做到偷偷发大财。

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就蔡铭了解但凡士人家族,只要条件允许,没有不喜欢收藏书籍的。

古语说:“遗子千金,不如留子一经。一经”可以明哲保身、显身达人,“千金”却终会耗尽。而且会令后代缠绕是非,累及子孙。

中国的古人,特别是士人在这方面是非常的有远见和执着。

正是基于这种了解,蔡铭非常自信,自己的卖书计划肯定能够获的巨大的成功。

而且以蔡铭的了解,卖书的价格还不能太低。要不能的话就只能是赠送了。否则的话卖低了会被昼误会是对书的不尊重和侮辱,使得原本的好心,反倒会适得其反。这颇有点《西游记》佛祖说的“经不可轻传”一般。

如此一来。卖书所获得的利润少说也是百分之几百甚至上千。

这绝对是二本万利,比之卖酒,开采废弃卤盐矿获愕的利润要搞得多的多。

毕竟在别人看来几乎完美的书籍。以蔡铭规模化的造纸和大批量的活字印刷来印制,实际的成本非常的低廉。

以绝对低廉的成本,卖出绝对高昂的价格。仅此一项的获利,蔡铭都可以组建几个军团的西凉铁骑了。

天热了,才知道老区的线路实在是太差了。电压不稳,特别是晚上,几乎每阁几分钟电脑就要重启一次,主板先扛不住坏了,硬盘也接着出问题。加上反反复复的重启人都快疯了!尽量保持更新!

最新小说: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嫡女重归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边的月亮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九州立志传 万历小捕快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