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巨浪 > 海上蛟龙——海龙级大型巡洋舰

海上蛟龙——海龙级大型巡洋舰(1 / 2)

?海龙号,海虎号,海狮号,海豹号。

****

大型巡洋舰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战争需要的必然产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都暴露出了海上打击力量,即破交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

可以说,在面对得到了护航战舰保护的船队时,袭击舰与单独行动的破交舰都难以发挥作用。而组建破交舰队不但代价高昂,而且效率低下,指挥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此一来,随着世界各国纷纷加强护航力量,海上破交战的“交换比”变得越来越不能让各国海军接受。

可以说,当时世界各主要强国都有现成的,而且理想的破交舰——战列巡洋舰。

只是,在大战期间,各国都严重缺乏主力舰,为了保证在主要战场上拥有优势力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让战列巡洋舰去执行破交作战任务,而是将其编入了主力舰队,充当主力舰使用。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主要战场上,战列巡洋舰显得不堪一击。

战争结束后,帝国海军就一度打算建造专门用来破交的战舰。只是,不管是时机,还是技术,乃至国内情况都不成熟,这一设想也仅仅只是设想。

从时机上看,和平时期,破交舰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另外,《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将排水量一万吨以上的战舰都定为主力舰。而按照破交作战进行设计的破交舰的排水量肯定将超过一万吨,因此用主力舰的配额去建造破交舰,这更不会被海军接受。

从技术上讲,当时很多先进设备还没有诞生,很多重要技术都不成熟,因此以一战后的情况来看,即便将排水量增加到三万吨,也很难建造出能够完全满足海军要求的破交舰,更难以建造出强大的破交舰。

从国内情况上讲,随着经济危机爆发,海军经费被削减了大部分,海军也无力承担其一种排水量数万吨的破交舰的建造工作,甚至难以承担起相关的设计与基础技术开发工作。不说别的,很多关键技术上的投入就超过了当时海军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

如此一来,建造破交舰的提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六十八年(36年),即《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随着世界大战的阴云再次升起,建造“专业”破交舰的设想才再次浮上了水面。

当时,帝国海军还面临着另外一种威胁,即敌人的破交舰对帝国船队的威胁。

如此一来,在提出战术要求的时候,海军就明确要求新式战舰必须具有护航作战的能力,即在战斗中能够指挥其他护航战舰。因此,新式战列舰必须要安装舰队旗舰的指挥设备。虽然这会使其造价增加不到(当时电子设备的价格相当高昂),但是却在无意中让新式战舰打下了更好的基础,为其在后来成为破交舰队的旗舰奠定了基础。

为了争夺海军的订单,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与高雄造船厂都加入了竞争。只是,四家造船厂提出的设计方案都让海军有点“囊中羞涩”的感觉,因为按照四家造船厂的报价,这种战舰的建造费用相当于当时海军采购皇帝级战列舰的百分之七十。这么昂贵的战舰,还不如直接采购皇帝级战列舰去执行护航与破交任务。

也正是如此,当时青岛造船厂提出了在重巡洋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设计方案。

只不过,这个设计方案所能达到的性能指标远远达不到海军的战术要求。

不说别的,一万吨的排水量就能不使其续航力超过了一万五千海里。

另外,重巡洋舰是“条约产物”,在《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重巡洋舰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还有,帝国海军本来就不太“喜欢”重巡洋舰,而是认为轻巡洋舰更有战术价值。如此一来,在重巡洋舰的基础上设计大型巡洋舰,显然不合海军的胃口。

最终,还是江南造船厂承担起了重任。

其实,早在条约失效之前,江南造船厂就向帝国海军提交了一种重巡洋舰的设计方案,即被海军放弃了的“平远”级重巡洋舰。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平远”级重巡洋舰已经不是“条约型重巡洋舰”了。

当时,其设计排水量就突破了一万八千吨,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二万六千吨,准备十二门240毫米口径的主炮,战斗力远在当时任何一种重巡洋舰之上,甚至比德国的袖珍战列舰与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都要强一些。

当然,这种战舰的价格也绝对便宜不到哪里去。

加上帝国海军更需要快速战列舰,以及条约的限制,所以帝国海军并没有采购平远级重巡洋舰,而是将其当作了技术储备。

在第一份设计被海军否决后,江南造船厂回到了老路上来。

当时,汪华华正在主导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所以将相关的设计工作交给了其他工程师。

按照海军提出的要求,新式战舰在火力上要超过重巡洋舰,速度必须超过33节(破交舰的速度基本上都在33节以上,才能保证追上敌人的商船,并且在遭遇敌人的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之后快速逃跑),装甲至少能够应付八英寸穿甲弹(护航战舰中,最厉害的就是重巡洋舰了),并且要求其续航力至少得超过15000海里,最好能够超过20000海里,以使其持续活动时间超过六个月。

毫无疑问,要达到这样的战术指标,即便是平远级的吨位都不够用。

不说别的,15000海里的续航力就足以让工程师头痛了。为了达到这个指标,战舰携带的燃油必然超过7500吨,也就是超过了满载排水量的四分之一。如果要提高到20000海里,燃油重量必须超过满载排水量的百分之三十五。如果燃油为10000吨,那么战舰的满载排水量就要超过3万吨!

这还只是设计之前的概略计算,要达到海军提出的续航力,燃油肯定不止这么一点。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困扰着工程师。

这就是为平远级研制的,口径为240毫米的舰炮早就被放弃了,海军没有现成的,可以提供给新式战舰的主炮!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新式战舰的研制工作拖延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江南造船厂提出,用重巡洋舰的200毫米舰炮武装新式战舰。结果,海军根本没有考虑。原因很简单,《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失效之后,潜在敌对国都在建造吨位更大的巡洋舰,200毫米舰炮难以应付新的威胁。

再说了,在二到三万吨的舰体上安装200毫米舰炮,简直就是在浪费钢材。

因为受到主炮的限制,所以新式战舰的设计工作一直拖到了七十年(38年)。这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最终让帝国海军下定了决心。

当时,帝国海军情报局获悉,美国海军正在准备建造一种排水量肯定超过了20000吨,甚至有可能达到30000吨的大型战舰。当然,这绝不是之前传闻的快速战列舰,而是介于快速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之间的战舰。

毫无疑问,美国海军的新式巡洋舰与帝国海军一直在谋求的专业破交舰非常类似。

随着情报一步步明确,海军也沉不住气了。在美国海军的新式巡洋舰面前,帝国海军的老式战列舰追不上,重巡洋舰则打不过,用快速战列舰去对付巡洋舰又有点大材小用,而且当时帝国海军缺少的正是快速战列舰。如此一来,必须要有一种相当的,而且超过了对手的战舰来应付新的威胁。

当时,情报部门获悉,美国正在开发十英寸(254毫米)舰炮。

针对这一情况,海军立即确定新式舰炮的口径为300毫米。当然,后来海军才知道,美国海军选择了十二英寸(305毫米)舰炮,而不是十英寸舰炮。当然,帝国海军的300毫米舰炮与美国海军的十二英寸舰炮属于同一个级别的主炮,威力没有明显差距。

当然,直接采用老式战列舰,准确的说,是无畏舰的舰炮肯定是不行的。

为了加快研制进度,缩短设计时间,海军一方面投入了巨额经费研制新式300毫米舰炮,另外一方面让江南造船厂启动了设计工作。

此时,汪华华已经完成了皇帝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九州立志传 江边的月亮 万历小捕快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穿越大唐当股东 嫡女重归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