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巨浪 >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五章 巨舰末路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五章 巨舰末路(1 / 2)

?

巨浪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五章 巨舰末路(第二更)

对而言。“提尔皮茨”号的运气比另外三艘德舰要好|

从开工建造的那一天开始。“提尔皮茨”号的命运就与其姊妹舰“'斯麦”号有所不同。而在其服役之后。更是与“'斯麦”号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最初的时候。德国希望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斯麦”号的设计工作。

当时。德国海军不的不面对一个极为严酷的现实。那就是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再也没有设计过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且在超过三万吨的舰体上。仅配备了九门口径不到三百毫米的主炮。足以证明其设计基础有多么落后。

最终。德国海军还是在帝国工程师的帮助下完成了“'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

可以说。从主炮配制。到副炮配制。以及舰体设计。“'斯麦”级全面参照了帝国海军的“长江”级战列舰。只是。在大部分关键设计上。德国工程师仍然坚持了自己的观念。比如采用口径为三百八十二毫米的主炮。沿用了一战时德国战列舰的三轴推进系统。采用了非常落后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穹甲。仍然按照“全面防护”的思想来敷设装甲。结果。“'斯麦”级战列舰在标排水量超过“长江”级六千多吨的情况下。除了速度略微快一点之外。其他方面都远不如“长江”级。

因为开工时间比“'斯麦”号晚了几个月。所以在“提尔皮茨”号开始建造的时候。德国的工程师已经认识到。其很多设计已经落后。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改设计。且德国不愿意承认失败。所以只能在原有的设计上做一些小范围的改动。以尽量弥补其天生缺陷。

结果。“提尔皮茨”号的标准排水量比“'斯麦”号增加了一千二百吨。满载排水量则增加了一千七百吨!

当然。仅仅小范围的改动是不可能完全弥补其根本缺陷的。

下水之后。“提尔皮茨”号的装进度也比“'斯麦”号慢的多。结果比“'斯麦”号晚了半年建成。

服役后。“提尔皮茨”号长期在波罗的海进行战备训练。

期间。该舰伴随“'斯麦”号。在二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以及其他战舰的陪同下执行了数次任务。结果每次都在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被英国海军的本土舰队赶回了波罗的海。

直到这次远征之前。“提尔皮茨”号才与姊妹舰一同杀入比斯开湾。

结局已经明了。在与英国舰队交战之后。“提尔皮茨”号遭到重创。不的不躲入法国港口。随后在帝国海军第四舰队的掩护下前往意大利。进行了数个月的大修。

如果说“'斯麦”号还一度让英国海军神经紧张。寝食难安。那么“提尔皮茨”号只算的上是北大西洋这个舞台上的配角。因为一直伴随“'斯麦”号行动。所以被人记住的只有“'斯麦”号。而没有“提尔皮茨”号。

当然。相对于“'斯麦”号三次遭到重创。三次大修的经历来说。“提尔皮茨”号就要幸运的多了。在服役之后。只大修过二次。且受损程,都不是很严重。最终都挺了过来。并且在大修之后重新焕发青春。

只是。在面对一批批新锐的快速战列舰时。“提尔皮茨”号已不再强大了。

在向美军舰队突击的时候。“提尔皮茨”号一直在“'斯麦”号的右后方。其舰首方向上的四门主炮一直以每一分半钟一轮的速度向美军战列舰投掷穿甲弹。当然。炮击效果不理想。一是速度太快。二是航向并不稳定。

可以说。“'斯麦”级战列舰本身就不是用于快速交战的战列舰。

其相对糟糕的适航性能。使其在高速航行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埋首现象。从而导致战舰的纵摇频率过大。使炮击准确性大大降低。

其实。这也正是快速战列舰与条约型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快速度都能达到三十节左右。有的甚至比后来出现的快速战列舰还要快一点。可是。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只有当航速控制在十到十四节之间的时候。才能使炮击命中率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相反。快速战列舰不但速度快。且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下进行炮战。比如第一代快速战列舰的交战航速可以达到十六节。第二代就提高到了十八节。到“省”级与“衣阿华”级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二十节的时候保持相对较高的炮击命中率。简单的说。快速战列舰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速下保持航行的稳定性。而这是几乎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不具备的能力。

“'斯麦”号左转之后。“提尔皮茨”号立即成为了重点炮击对象。

巨浪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五章 巨舰末路(第二更)

最新小说: 九州立志传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江边的月亮 归藏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万历小捕快 穿越大唐当股东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