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的死因很好解释,但是后世也很同情这位文人。首先,祢衡有傲骨;其次,祢衡是作为经学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敢于骂曹操;最后,祢衡死的太冤,因为他不该死又死于曹操的借刀杀人的计策。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首先祢衡并没有什么傲骨。骂当局的势力,未必是铮铮铁骨。因为在骂当局之前,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该不该骂?2.为什么骂?3.与当局有无合作的历史?
我们先反着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当然祢衡并不是“不合作主义”奉行者,他实际上很想和当局合作。
当时刘表创造的宽松环境导致了来荆州避难的人很多,当时祢衡就应该隐居起来,等到时机成熟了之后再伺机而动。
但是祢衡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离开了荆州,到达了许下。祢衡在怀里揣了一封名帖,准备投给他看中的老板。但是他看来看去,竟然找不到地方可以投奔,这样他就开始骂人了。
祢衡开始骂人,首先是在许昌。当时(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刚刚“奉天子以令不臣”,四方豪杰,云集于此,有人就好心好意的建议祢衡与司马朗、陈群结为好友,但是祢衡却一脸不屑的说:“我怎么能和屠户卖酒的人为伍呢!”
其实我们只要看文学小说(这个时候不用看什么高深的历史,文学刚刚好)就能知道陈群是孔融的好友,并不是屠户。司马朗这个人其实并不常见,但是他的二弟司马懿却是最终的赢家。所以他是伯达,司马懿是仲达。
那么问话之人又退了一步,说:“那么荀文若、赵稚长呢?”荀文若我们第二十一讲就讲的他的死因,他的名字就是荀彧,长的可算是一表人才,是男神一样的存在,在中国女生中绝对称得起“欧巴”。
赵稚长是当时的荡寇将军,名字叫赵融。他本来没什么长处,但是有一点他却占了先,因为他是个吃货,饭量十分的大。
所以毒舌的祢衡就评价说:“荀某凭借自己的脸蛋可以去司仪吊丧,赵某凭借他的肚皮可以去监厨请客。这都是什么话!
但是祢衡有自己的好基友,也就是自己有一点儿看得起的人,那就是孔融和杨修,这两个人大家都熟悉,因为杨修是初中时期认识的,孔融是幼儿园就听说过的。
但是祢衡的毒舌对这两个稍微看得惯的人也不客气,常常对人说:“也就大儿子孔文举、小儿子杨德祖还凑合,其他小子提都提不起来。”孔文举就是孔融,杨德祖就是杨修,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的名士,况且祢衡自己也才二十出头,孔融比曹操还大两岁,当时也就四十多岁,竟然被称呼为“大儿子”。这已经超出了傲骨的范围,公然狂悖,成何体统!
当然连《后汉书》也没有忘了记述祢衡的恃才傲物。这样我们再看最权威的《三国志》里面怎么说的,就很明白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祢衡的人生准则:如果认为某个人不如自己,那么就懒得和他说话。这样的人有人喜欢才怪呢!
所以说祢衡属于傲娇**型的男士,这种家伙最容易得罪人,像包拯那样,这就是摩羯座男人的通病,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架不住的是人家的毒舌和段子。
当祢衡被曹操驱逐出境,众人来送他,相约说:“衡数不逊,今因其后到,以不起报之。”所以祢衡来到的时候,众人坐的坐,躺的躺,都不理他。祢衡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而且大家问他为什么哭,他则说:“你们坐起来的是坟堆,躺着的是尸体,我夹在坟墓和尸体之间,能好受那才怪!”很多人都把他很到骨头里了,恨不得扒了他的皮!
从上面的史料来看,祢衡反的并非是当局,而是整个社会。祢衡毫无正义可言,只不过是自我表现的恶性膨胀而已,而且不惜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说明他已经极端的自私了!
何况祢衡并不是见了当局就开骂,他对刘表曾经赞不绝口,也是歌功颂德。只是到了最后因为口出狂言才被赶到了刘表的那里,但是到了刘表那里他也完全可以帮助刘表对付曹操,但是他又开始口出狂言,最终被打发到了黄祖面前。
到了黄祖的那里,黄祖也很客气的招待他,可是他又开始骂了,还骂黄祖是“该死的”,黄祖这才杀了他。所以祢衡是心理变态。
讲了这么多,那么祢衡的最后两点死因该如何解释?曹操把屠刀又会朝向谁呢?
请看下讲:红色的鸭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