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导视察猝不及防,但就不妨碍大家振作神。
一定程度上,导的重视也代表着咱们民歌节的推广力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国家亦愈发重视了。
郑导舞台下陪同介绍着前期准工作,导则对此次西陕民歌节表示了极高的期许。
“现代人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我们要结合代需求进行创,让咱们西陕民歌成为老少皆爱的文化艺术。”
郑导频频着头,惜因为没准,也没提前带个笔记本,深表遗憾。
见导迟迟未动,大家伙就知道,这分明是等那波临到不能再临的节目磨合。
即便主责不他这,郑导仍旧不由的暗暗抹了把汗,只希望一会儿这场“首演”,兹要能看的过去就成。等送走这波后,咱再怎么慢慢磨都没问题。
而台上,并不似大家想的那样一句一句排练过去,不知周南和这五个老爷子怎么沟通的,反正只能看到老几位越聊越眉飞色舞,完全不见初的拘谨。
实际也真没啥好拘谨的,华阴老腔历史悠久,从西汉开始,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初就是漕运工人的子歌,原生态本就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根本不想,“喊”就完事儿了!
周南嘴里说着半小,其实根本没了十数分钟,他就提议和老先生们“试上一试”。
老先生们身经百战,走街串巷大大小小演出无数,哪能怯这个场,直接就应了下。
正所谓,一个敢说一个敢干。于是台下屁股这边屁股还没坐热乎呢,就见上面条凳架势已经摆了。
郑导这会儿就不是暗暗抹汗了,而是明晃晃的擦了一把。祖宗哎,要不要这么随意,十分钟,您就是吃碗面也比这久得吧?
无人意,甭管草率不草率,枣木块使劲地敲击着长凳声中,张老爷子的“吼声”已经出了!
“八百里秦川
千万里江山
乡情唱不
故事说不完!”
老先生的声音豪迈中带着沧桑,一如八百里秦川的历史厚重。地道的腔调,一下子就将听众带到了情境中。
光这股子乡音,得劲!不说那股子气神儿,得劲!
其实即便是“当地人”,台下不少导也是第一次听华阴老腔,尤其是这种面对面的演出,冲击力非常强。
郑导余光扫到这一幕,提着的心却并没放下。
不同于公务繁忙的众导,他是专门搞民间艺术这块的,对西陕各地剧种都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被冲击。所以他知道,老先生们的发挥就是日常表演的发挥,顶换了首词儿,味道绝对正宗,但相反的,这也意味着,接下接唱的这位,不能让大家出戏,否则将功亏一篑!
换任意一个西陕人,难度系数能都不高,但这位是纯正的京都人,光是口音一项,怕是想不出戏都很难。
郑导很纠结。管他也不知这纠结究竟从何而。但甭管纠结,该的终还是了。
同五位老先生一样,周南也没拿话筒,当然不同的是他没拿乐器。
因为华阴老腔所使的乐器和道具都是自制的,月琴、板胡、底胡、梆子、钟玲、马、钩锣架子、木凳、木块...他自觉玩不转,还是老老实实唱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