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喜得,开花大笑:“承乾,快给父皇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帝国后继有人啊!
一个稳重的继承人,现在突然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
夫复何求?
“父皇,儿臣读书有感,看得是《晏子春秋》!”
李承乾忍住了,没有看林三七。
而林三七也没有怀疑,以为只是个巧合。
那一天,李承乾在这里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拿走的正是这本书。
于是,那些博闻强记的大臣们立即想起了《晏子春秋》中,关于“以工代赈”的段落。
确实有这么一段记录,老祖宗早就想到了办法!
大臣们可惜,自己没有想到这个。
“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学以致用,臣惭愧!”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
一时间,书房里各种马屁都出来了。
全部是直接拍李二的,此时李承乾无论有多大的功劳,首先应该恭喜的必须是李二。
这一点,大臣们分的很清楚。
帝国现在的主人是李二,过早的站队,是会出事的!
震惊过后,李二的脸上露出喜色。
多日来的麻烦没了,所有人都松快了。
这时,管钱的戴胄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道:
“陛下,臣还有疑问!”
“灾民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工,总有老弱病残,这些人怎么办?如果朝廷给他们发放钱粮的话,做工的灾民怎么想?”
咦,这是个问题!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自古都有的问题。
做工的吃饭,这个没问题,不做工的也吃饭,肯定会有人有意见。
并不是每一家都有老弱病残,而有的人家里,只有老弱病残,或者只有一些妇女神马的。
这个年月,大战之后的创伤还没有平复。
之前打的严重一点的地方,例如河北地界,十室九空好不夸张。
往往一个村子里,青壮劳力都没了,一村子都是女人和孩子,再就是不多的老人。
人心呐,最是难测!
戴胄的问题,十分关键。
下意识的,李二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懵了一下,这咋还有这种问题呢?
他研究了几天,都是研究这个办法可不可行,然后就是结合数据算计钱粮啥的。
忽略了这个啊。
李承乾忍不住瞥了一眼林三七,可此时林三七在李二背后,和他距离有点远,他根本听不见林三七的心声。
于是,书房里安静下来了,气氛很诡异,也很尴尬。
林三七低着头正在那听得津津有味,朝堂上,众人在他眼里,都跟演话剧似的,过瘾得很。
听着听着,忽然没声了。
最后戴胄的问题,差点让林三七笑喷了。
【这不是马蹄铁啊,兄嘚!】
【榆木噶的不开窍啊,拿一本书看了几天,看出啥来了?】
【以工代赈,不知道变通一下吗?做工的人,不知道给工钱吗?不给工钱,按劳发放粮食也行啊!】
【剩下的少部分人,让他们去做一点轻松的活计,做做饭啊啥的,正是死脑筋!】
霎时间,李二听到了林三七的心声,一脸的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