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夜晚凉爽温和,月光皎洁撩人,繁星浩如烟海,清风徐来,吹拂着树枝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距襄阳不到百里的乌鸣山,一条通往山顶的崎岖小路走来一名僧侣,他穿着粗布的僧衣,上面罗列着大小不一的补丁,他赤裸双脚踩着草鞋,鞋上支棱起来的谷草,将他的脚面划出一道道细微的血檩,他拿着一根细长的竹仗,背着一个蓝色的长形布袋,袋口用一根麻绳紧紧的系着,这名僧侣虽长得俊秀,但却骨瘦如柴,脸上毫无血色,一副病重缠身的模样,他因双目失明一直闭着双眼,但奇怪的是,他行走的速度却很快,似乎这条小路已经走过无数次,
僧侣走到一个枯树附近,突然偏离了上山的这条小径,向南边树林深处走去,这里的树木十分茂密,空间狭小无法通行,但这名和尚却驾轻就熟,在树木中躲避自如,又走了半晌,他穿过树林,来到一座军营之中,
在军营的辕门外,两名持刀武士看到和尚过来,二人像囚犯一样将他架起,直接带到中军大帐之外,此时大帐外已经站满了上百名军士,他们全副武装按雁翅形排开,为首的一名将军坐在他们中间,这名将军看起来三十多岁,身穿双层长袍,外披鱼鳞宝甲,手持一般短剑,气质威武雄壮,
僧侣来到将军面前,双方并不搭话,但和尚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跪在将军面前,将背后的长形布袋拿了下来,瘦弱双手将袋口上的麻绳慢慢解开,和尚将双手伸入贷中,小心翼翼的将一把古琴从里面拿出,
这把古琴在月光的照耀下,可谓光彩夺目,琴身三尺六寸长,比一般古琴略短一些,琴身以梧桐金木做成,虽为木器却有金石之声,琴弦由粗到细共七根,由冰蚕吐丝制成,每根琴弦柔软似水,又坚若磐石,琴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考究者多用金、银、玉、石等装饰,而此琴则用了十三支白犀牛角,如繁星镶嵌,“琴头”上部称为额,雕刻这一只蛟龙,样态栩栩如生,若盯看许久则有飞龙游动的幻觉,“琴尾”又称“焦尾”,则刻着一只凤凰,与蛟龙遥相辉映,
和尚跪在这把琴面前,双手小心翼翼的先抚摸这琴弦,感受着琴的温度与情绪,当感受到今夜古琴的思绪后,和尚将自己因失明而紧闭的双眼慢慢打开,浑浊的眼睛仿佛射出万丈的光芒,僧侣随着今夜的秋风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将自己和琴合二为一,然后融入这天地造化之中,他开始撩动琴弦,当第一个音符发出声响时就惊为天人,琴弦快速撩拨,犹如蛟龙出海般的波涛汹涌,掀起的巨浪冲击着岸边的礁石,那洪亮、激昂的气势,令人震耳欲聋,琴有五音但不知为何,在这曲中却能感受到这世间万物,飞升的巨龙、层层的巨浪、黑色的礁石,仿佛此刻就在众人的眼前,
如此震撼人心的琴曲,好像没能打动在场的士兵,每个人脸上都如冰霜一样冷漠,于是和尚又换了另外一首曲子,这首曲子安逸、祥和,犹如小溪流入稻田、轻舟驶入湖面、烟雨拍打瓦片,刚才被澎湃的琴声惊走的飞鸟和走兽也渐渐安静下来,静静的聆听这自然静谧之音,可军营里面的士兵,依然面无表情,这样的音乐仿佛还是无法打碎他们冰冷的心,只是目不转睛的看这和尚,
和尚见怪不怪,并不在乎他们的眼光而是继续抚琴,这已经是他来的第五天了,他尝试了各种琴曲,但始终无法敞开他们的心扉,但只有一首歌除外,和尚调整好心绪,手指在弦上轻柔滑动,弹起了楚人南歌,曲子婉转悠扬,情真意切,就如相隔两地的爱人,在对着月光互诉衷肠,在琴曲的映衬下,夜风有了思念,繁星有了盼望,明月有了哀伤,将军率先随着琴声开始哼唱,那是他家乡的楚调,士兵们也随着节拍吟唱起家乡的歌谣,
“悲哉之秋风兮草木摇落而衰,登高之临水兮游子望月而还。
孤雁之飘飘兮嘶鸣悠长而悲,心中之美人兮心烦忘食而怨。
去日之昭昭兮长夜悠悠而寒,岁月之悠悠兮鬓发苍白而泣。。。”
歌声悠扬悲凉,琴声婉转哀伤,士兵的歌声越来越响亮,仿佛在夜空中施展出莫名的妖法,让人目眩神迷,僧侣渐渐感觉头昏脑涨,随后像是陷入天昏地黑之中,最后晕倒在地,第二天清晨才勉强苏醒,但醒来后,身边的军营、士兵却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