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型呢?
好在专家们大多都是横跨几个大项的专业人才。转型倒也能胜任。
“根据上级文件指示,发动机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发动机。燃油类发动机不予以进行研究。”
“发动机技术革新集中在功率输出,蓄电发电能力,以及动力传输模式等几大方面。”
李庚初在内部文件里指出,超大动力的发动机,如果依然是依赖于燃油,气缸活塞运动带动传动轴,或者电磁技术,通电线圈在磁场里转动这样的模式,必定是死路一条。必须寻找新的路径。
李庚初说的并没有毛病。
根据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数据显示,传统的战斗机的发动机,推重比也不过达到-这个数值。这意味着一个百万吨级的大飞机,如果采用了这种发动机,那么光是发动机就要有五到十万吨的质量。
这是不可接受的。这么大质量的发动机,而且必须是高性能气动热力为基础的发动机,或者是采用矢量喷管的涡轮发动机。这样的发动机在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在启动的时候会产生的气流和噪音,都是不可接受的。
必须要有更清洁,环保,安静,推重比更高的发动机。
专家们接到来自李庚初的要求之后,表示这无从下手啊。
李庚初知道,是时候给他们一点提示了。
毕竟要他们无中生有去造出一个完全没接触过,也没想象过的发动机,有点为难他们了。
“首先,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也就是你们最初研究的方向,大气浮力。”
“大飞机,飞行的高度我们先设定在-米区间。这个区间是平流层,大气的浮力相当于海平面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而我们的大飞机需要在这个区间保持无动力的情况下能稳定漂浮即可。”
“从地面到平流层这一段,想办法,通过填充气体的方式,让飞机自己飘起来。慢一点没事。这个过程允许的时长是,分钟。”
“以填充轻质气体,快速增加大飞机浮力基体积为手段,辅助以发动机助推升空,这样的一个思路,能找到头绪么?”
“同理,大飞机下降就是缩小浮力基,配以发动机辅助缓冲,达到降落的目的。”
“你们都是专家,我只是给你们提供一个思路,具体怎么去做最合适,还需要你们自己多去试验。”
“在平流层,发动机的作用就是推动飞机飞行,在对流层里,发动机的作用就是辅助上升和下降。”有专家总结道。
“说得没错。现在大体的思路有了,就可以动手去做了。记住我说的话,发动机不能采用现有的所有技术,包括燃油的活塞式,燃气的涡轮式,以及冲压发动机,等等各种传统发动机。得另寻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