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为了让在座的人理解这番言论中的意思,是费了些功夫的。
因为他刚才的理论,若是在现代,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了。
那就是那么多的国家级文件,却只有一个人在向上协调,怎么可能忙得过来?
对此,朱权在前世是有研究过的。
有明一代,每天送到皇宫中需要批改的奏章,平均都有一百七十多份。
而洪武一朝,大明初立之时,数量更是多达三百多份!
饶是朱元璋这样的强悍人物,也出现过吃不消的情况。
有一次,他曾在天的时间内,处理了一千一百一十六份公文!
换算下来,朱元璋平均每天都要批改高达十五万字的公文!
就算是后世的网文触手怪,也不敢这么肝啊!
所以,只要用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
身为“奏折过滤器”的胡惟庸由于能力有限,根本无法为朱元璋分忧。
更没法处理丞相这庞大的工作量!
既然如此,那他又如何保证,由他办公点呈到皇帝案头上的那些公文,都是准确无误的了?
更何况,胡惟庸此人贪得无厌,好大喜功,喜欢玩弄权力。
自从小人得志、身居高位之后。
这位百官之首徇私枉法之事、仗权欺人之举,就数不胜数。
公文上肯定也是常做手脚。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胡惟庸都不配担任丞相。
虽然,朱权很清楚,这是朱元璋的策略,才将胡惟庸拔了不属于他的高度。
但通过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丞相这个位置就很不科学!
事务繁重不说,还十分考验人性。
就算胡惟庸下去了,谁又敢保证上来的人,能力比前任强了?
更不用谈那虚无缥缈的人品了。
毕竟这些当官的,呵呵.
与此同时,门外的朱元璋也对儿子的言论颇为认同。
尤其是对方提到的那些在处理政务上的不便之处,他更是切身体会。
自建立大明以来,他处理的公文数量,从来就没有因为有“丞相”的存在,而减少多少。
相反,当胡惟庸之流大权独揽之际,自己反而要更加上心的去批阅奏章,生怕这些王蛋坑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反而更劳心神了!
既然如此,那这让人费心的丞相一职,还不如不要!
因此,他对朱权这个“改造丞相”的建议相当受用。
这一刻,爷俩都想到一块去了。
但人与人的悟性终究是不同的,即使朱权用眼下最能让人理解的语句,将这个设想说出。
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而言,多少还是有些超纲了。
就算已经渐渐明白了这其中的隐患。
可也没人会将重要丞相之职,当做一个可以随时拆分的概念来看待!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但是之前提出反对的朱?已经无法再应付朱权犀利的言语。
找不到观点反驳后,只能是偃旗息鼓了。
不过,很快就有人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