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侍读学士当先出列,冲朱元璋行了一礼。
“启禀陛下,请恕臣直言,右相汪广洋是朝廷里有名的清廉之士,除了有些贪杯外,属实没什么能称得上是恶习的。”
“说右相贪赃枉法,臣等绝不相信!”
“若这等人物都要被锦衣卫给栽赃陷害,那臣等宁以死明志!”
朱元璋眯起了眼睛。
这个家伙,他不仅认识,而且还记得是谁。
此人名叫国琦,出身国子监,当过太子伴读,后来顺杆子往上爬就爬到了翰林院里头去。
如今他是个从四品的侍读学士,仍旧时常出入大本堂……
竟然也被胡惟庸给收买了?
正思索之际。
竟然有十来个跟国琦一样出身国子监、现仕翰林院的青年人都站了出来。
他们的品阶基本都是从四品以下,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但在文人之中,却是很有份量!
这帮人喊着跟国琦一样的话,齐声高呼为汪广洋申冤。
像是巴不得现在就撞死在朝堂之上,好教自己青史留名一般!
半晌。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地开口了。
“既如此,想来诸位卿家也都在等着锦衣卫拿证据出来。”
“咱也不说别的,不讨你们的嫌。”
他看向胡云西:
“证据,你可准备好了?”
胡云西微笑着上前一步,走到了所有人的最前端。
面对朱元璋的审视,以及转头担忧看向自己的朱标。
他不慌不忙地点了点头。
“启禀陛下,臣已经将汪广洋、毛骧的罪证和口供全数整理好。”
“之所以昨日没有拿出来,也是因为毛骧的嘴有些硬,需要再花点时间。”
胡云西转头,看着那一帮子翰林院的酸儒。
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他从自己怀中摸出一份卷宗来,冲所有人挥了挥。
“我要告发张昌、王仪、潘濯等十余名朝廷外派重臣,以每年治理黄河水患拨款银两中饱私囊,致使黄河几乎年年决堤,流民遍地。”
“同样,江南各州府官员中,将此次江南水患时朝廷拨下的赈灾款项,贪墨的更多,人数更广。”
“不过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的出身几乎都是国子监、翰林院。”
“敢问诸位翰林学士们……”
“你们自己的同僚、同窗都不干净,还能替汪广洋申冤呢?”
说到此处,胡云西眼神骤然变得冷漠起来。
他冷冷扫视着那群原本还慷慨激昂的酸书生,语气森然:
“谁给你们的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