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描述和角色动作,这句话一般出现在场景标题下面,用来对场景进行必要的描述,交代演员进行中的行为。
.人物名称,就是人物的名字,如果是配角,可以写:“绑匪甲”、“绑匪乙”等等。
.对白,人物说的台词,包括画外音、独白、旁白都属于台词。要写清楚。
4.辅助描写,画外音和境外音要标注在人物名称的后面,而其他说明标注在人物名称下方,可以简短地描写角色动作或状态。比如“咳嗽”、“带着哭腔”、“兴奋地”。
.转场方式,即画面之间切换的方式,我们常说的淡入、淡出、划入、融合,都是转场的方式,在必要的时候标注出来,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写。
.场景标题,I相当于汉语剧本的“内”,代表内景,好莱坞的格式是“内/外景—地点—时间”。
看到这些,有些读者可能会发觉这不就是好莱坞的剧本标准创作模式吗?
没错,王山后世特别喜欢好莱坞的商业片,他一直认为中国不缺好的艺术片导演,但是却缺乏好的商业片导演。
所以,当时他就想到把好莱坞的剧本创作模式拿出来,试着放入陈西和编的剧本上,算是牛刀小试。
好莱坞剧本一般将剧本分为A故事和B故事,A故事讲究故事情节的铺垫,B故事则注重高潮点。
据王山所了解,好莱坞剧本特别追求严谨性,比如剧本中要出现多少次起伏,节奏感怎样,每年美国的六大电影公司会收到很多剧本,他们就按照标准筛查,淘汰掉不合格的剧本。
虽然这样往往会造成剧本格式化,掩埋住不少精良的剧本,但是却很能抓住观众,至少不会亏本。
所以,陈西和的《姐姐妹妹站起来》与王山重生前的那个版本已经有很大变化了。
虽然整个故事脉络没有变化,故事的节奏感更强,特别是各个高潮点把握的很好,观众看后更有代入性。
陈西和在思考着剧本的事情,却听到周围有不少声音。
他的位置比较偏,加上在思考,猛然听到周围观众的噪音,想到不会是片子砸了吧。
等弓着腰,稍微站起来,才发现原来都是观众的啜泣声、痛骂声。
他旁边坐着几个男青年,听到其中一位说道:“妈的,不要让我知道这个编剧是谁?不然非要揍他一顿,这他妈编的是什么故事。”
周围有人附和道:“原著的故事本来就很惨,没想到改编电影之后更惨。”
陈西和听了之后,心凉了半截。
其实王山劝过他,不应该让故事从头惨到尾,应该给一个比较幸福的结局。
可陈西和有着传统文人的通病,希望故事以一个悲剧结尾,这样才有故事张力。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在影片放映过程中,不少观众一直在骂骂咧咧,更有甚者要扬言要对导演和编剧寄刀片,可当影片放映结束,全场的观众都站起来,为这部影片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