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倭乃易事?
还要献“平倭三策”?
奉天殿文武百官闻听此言,都是一愣。
素闻齐王尚武,而无德才,如何能想出三条平倭计策来?
朱元璋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他来兴致了。
老七似乎有点东西哈。
以后谁敢再说齐王无才?
“你给咱说说,你的‘平倭三策’是哪三策?”
朱元璋很感兴趣地问道。
朱榑沉下心神,理顺了思路,才出声说道:“儿臣以为,倭寇从海上来,欲平倭患,当定海疆!”
这句话提纲挈领,定下基调。
乃是朱榑深思熟虑后,才说出口的。
他知道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糟糕,若是说错话,没有人会站出来为他打圆场。
不背刺一刀,就不错了。
“欲定海疆,首先应该在沿海一带,增设守御卫所。”
朱榑紧接着道:“本朝东南海岸线绵长,数十倭寇便可乘船沿防守空隙潜入内陆,劫掠百姓。”
“若是能沿山东海岸线,广设守御卫所,使倭寇无论从何处登岸,都能及时发现,则可保百姓不受滋扰。”
“而且这些增设的守御卫所,可采取寓兵于农的方式,直接从当地选丁壮充入军户。战时剿倭,海疆无事则务农,军饷粮食大可以自足。”
朱元璋闻言,微微点头。
这是个办法。
朱榑见得到认同,将后面两策一并说出来:“儿臣平倭第二策,便是发展火器!素闻倭刀锋锐,且倭人军阵怪异,沿海将士与其搏杀,死伤颇重。”
“若是能改良现有火铳、火炮,借助火器优势,百步之外消灭倭寇,则我将士毋须舍命;而倭夷惊惧火器之威,必不敢复犯。”
“最后一策,便是打造战船,组建水师,拒倭寇于海上。”
“只消数十艘战船组成舰队,每日在近海巡弋,则能阻止倭寇乘船靠近海岸。即便倭寇越过近海防线登岸,水师也能断其退路……”
“皇上,臣以为齐王所献三策,实在不妥!”
朱榑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一人急声打断。
视之,乃正二品户部尚书赵勉。
自从洪武十三年,老朱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六部尚书由三品官变成了二品大员,直接向皇帝汇报,权利大增。
户部尚书赵勉的地位,仅次于有“天官”之称的吏部尚书,说话在朝中是很有分量的。
“有何不妥?”
朱元璋闻声问到。
赵勉举着笏板答道:“齐王殿下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依福建船为例,打造一艘四百料双桅硬帆海船,需要花费白银百两;若再装备火油柜、拍杆、火药、火炮等军资,成本至少在两千两以上!”
“以六十艘算,总价便是十二万两白银,计四十万石粮食。”
“皇上,四十万石粮食,可活多少百姓?而若是用来造船,区区六十艘战船,又如何能覆盖广阔无边的海面?”
“更别提组建水师,需要的兵饷和粮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臣以为,齐王提议‘造战船,建水师’,不过是尚武浮夸,欲借海上舰队逞威风罢了。”
赵勉这话说出来,顿时引得朝中一阵议论。
建造战船,确实花费大,不实用。
组建水师,又要勾多少丁壮充入军户?而且水师整日游弋海上,只吃粮,不种地,朝廷哪养的起啊?
齐王徒逞口舌之快,尚武斗狠而不懂休养生息的道理,去了藩地,将是当地百姓的不幸啊!
……
听到这些议论,朱榑直接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