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城的百姓近一个月内感觉仿佛生活在天堂。
每天大街上都有新花样。
什么报社、银行、建筑公司、各种行会。
虽然绝大部分跟他们毫无关系。
可人是社会性动物,谁不想看个闹呢?
社会洪流滚滚向前,只有少数人能乘风破浪,大部分人只能随波逐流。
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感受到了滚滚波涛。
大宁地处边陲,百姓生活困苦,还有战争的袭扰。
说句民生多艰一点都不夸张。
跟后世某些偏僻小县城的居民一样,造成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工作机会。
关内很多地方农民至少可以种地养活一家人。
这地方在明代尚未开发,有地收成也极低。
朱权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大宁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工业城市,还是劳动密集型的。
对周围的人口虹吸得格外厉害,但实实在在增加了大家的收入。
有见识、有胆量的人已经进厂。
那些胆小害怕的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也获得了很多工作机会。
大宁城内原本只有一家驿站和一家小客栈,城外则有几家大车店。
穿越众除了少数有这方面独特爱好的家伙,其余人没有心思在这里开店。
市场完全让给了老百姓,不少商人在王府的指引下,按照后世合股的方式开办连锁旅社。
年纪大,又一点文化都没有的,不少人守在城门口,当挑夫、车夫、轿夫。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劳动力少,朱权鼓励女性出来工作。
而且也为女性提供了不少机会,比如厨艺好的免费教会他们做街头小吃。
制衣厂、面粉厂也广招女工。
一时间,大宁社会欣欣向荣,百姓消费能力暴增。
这种现象,也让无数初来乍到者惊掉了下巴。
比如一位从太原远道而来的于老爷。
于老爷今年四十有五,五短身材,肥头大耳。
一件蓝色湖丝元宝长袍,被他活生生穿成了紧身衣,看起来颇为滑稽。
不过于老爷相貌虽然猥琐,可穿金戴玉,身边夫人貌美如花。
这种配置,在这个时代,就是标准的成功人士。
四轮马车行驶在大宁城扩张过的马路上,于老爷靠在软靠垫上闭目养神。
倒是身边女眷们叽叽喳喳地看着窗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于老爷举家迁徙事出有因。
他本家侄子前段时间在大宁受到了充分的现代社会教育后,回到太原整个人都魔怔了。
张口闭口大宁如何如何,宁王殿下如何如何。
那边的路、房子、东西怎样怎样。
宗族亲友们都觉得大宁肯定是龙潭虎穴之地,这人在那边染上了癔症。
要不然怎么好端端一个人,突然就疯了呢。
这里面的人,并不包括于老爷。
于老爷家族从宋代开始便居住在太原。
大多从事口外贸易和药材生意,家族中不少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于老爷年轻时候也跟着父辈跑过草原、辽东。
原本会一直这么下去。
谁能想到,明初科举。
家族里出了天纵之才,三十多岁便荣登进士。
虽然只是二榜排名靠后的,但也是货真价实的预备统治阶级。
于家开始转型了,不再冒险出塞。
于老爷年纪大了之后,就专职做山西附近的药材生意。
生活无聊得紧,跟他本人充满冒险精神的性格冲突严重。
他不甘心就这么呆在太原无所事事。
所以,当本家子侄去过大宁并且颇为推崇之下,他悄悄找对方做了详细了解。
又跟自己夫人好好商议一番。
其实太原这段时间,大宁货物一点不少。
不过只限于一些富贵人家买来消遣,没有引起多少震动。
于老爷夫人买了煤油灯、塑料盆。
于家大小姐则采购了牙膏、牙刷、梳妆镜。
他本人则通过经商朋友关系,弄到了一点烈酒和烟草。
大宁货最厉害的并非超越时代的科技属性。
而是会改变人的观念。
谁不喜欢又好又方便的东西呢。
然后于老爷变卖家产,带着一家十几口人,踏上了迁徙大宁的路程。
“娘,快看,这路边好热闹,什么东西都有。”
“百货商店,里面有煤油灯,爹给我们买的东西就是从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