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朱权有些不明白。
这个词他当然懂,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科举就是其中那颗最闪耀的星。
即使它有无数的缺点,弊端。
也难以掩盖这项制度在华夏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封建社会里,士绅阶层的先进性是大于贵族门阀的。
这一点毫无疑问,科举便打破了贵族垄断知识的特权。
其次,科举促进了社会上下层的流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便是阶层流动对底层百姓的诱惑力。
有一个能够向上的渠道,总比一辈子呆在底层要好得多。
哪怕这个渠道难如登天。
当然,受制于历史局限性和皇室为了维护统治的原因。
科举考试的内容确实难以培养出现代科学人才。
“如何开科举?难不成还考四书五经?”
“朝廷现在也开科举,咱们再弄个科举,岂不是昭告天下,本王要造反?”
“再说了,咱们学校还没有弄好,招揽来的人大概率也要重新培训,何必费心费力去考试?”
朱权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穿越到明朝后,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
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学术大佬们关于明朝的论文。
无论多么晦涩、难懂,他都坚持看下去,还做了读书笔记。
结合自己真实所看到的情况,受益匪浅。
朱权经常想,如果当初学习有这般刻苦努力,追求上进,恐怕考个十拿九稳。
面对朱权的疑问,李达只是微微一笑。
作为正版本硕高材生,他对教育的理解,远在朱权之上。
“王爷,属下想问您几个问题。”
“说吧,有问题就要及时沟通。”
“王爷说得对。”李达从包中拿出一叠文件:“不知王爷可否知晓科举对维护统治的真正含义?”
朱权沉吟片刻,立刻说道。
“以前上学的时候,历史老师只是粗略地讲过。”
“你也知道,高中历史课大部分都是填鸭教育,不会让学生明白深刻含义,只需要记得是这么回事就行了。”
“不过最近我自己倒是研究了一番。”
“科举最为皇室所喜爱的一点便是,参加科举的人,最后心中都感谢皇帝的恩赐。”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个就不必多说了,毕竟有当官做人上人这条门路在,愿意造反的人就少了。”
“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总比举孝廉的出来的一帮蠢货好吧。”
“科举竞争压力这么大,股文能写出花来的人,智商肯定也不差。”
“嗯,还有,还有暂时没有想到,不过我若是当皇帝,肯定也愿意天下百姓整天为了科举愁白头。”
李达微笑道:“看来王爷这段时间是下了狠功夫的,理解得非常透彻。”
“其实我想搞的,也是科举,只不过比科举要简单很多倍,考察的项目也多了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