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能考上举人的都是万中无一,更何况三年才录取几百个的进士呢。”
“那么多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如果发现有其他门路做官,能想象他们的疯狂。”
“只需要设计一套符合我们需要的人才录取制度,肯定能一举多得。”
朱权手指敲击桌面。
他能理解李达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宁这边的管理开始逐渐跟不上。
这还只是一个边陲小城而已,若是推广到大明两京十三省,得需要多少管理者?
别的不说,公务员少说得几十万人吧!
更别提什么社区工作者,军官阶层。
这么庞大的人口,靠他从现代运过来,根本不现实。
任用土著,成了必须也是唯一可以实现的办法。
问题就是,土著们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教育。
想要快速适应穿越众的思维模式根本不可能。
这需要一代人的慢慢培养。
“你说的我能理解,可是现在举行考试,真的能解燃眉之急吗?”
李达没有回答问题,而是直接将那份文件放在朱权的办公桌上。
“这里有详细的规划,您只需要从现代采购一批教科书回来便可,其余的一切由属下来办。”
“最迟一个月,咱们大宁的各个衙门,就有合格的公务员来上班了。”
朱权懒得看厚厚的文件,他决定先听一下李达简单描述一下。
“具体如何操办?”
“这份文件我稍后看,你先总结一下。”
李达胸有成竹道:“简单,只需我们通过报纸、告示宣布,一个月后宁王殿下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只要考核合格,就可以担任大宁官府的各个职位,薪水等同于王府书办。”
“然后告诉他们,想要考上,需要看什么书,并且立刻在市面上开始售卖。”
“这帮卷王,肯定会头悬梁锥刺股,到时候自动去了解新式教育,考不上的人会自费去上学。”
“我们推广新式教育可以事半功倍。”
朱权仔细听完,立刻问道:“一个月,你确定那帮人能考上?”
李达贼贼一笑:“考上?不排除有天才一个月内能学个大概,可大部分人不去学校学个几年,想考上不可能。”
“第一次考试,我们主要考察的并非应试能力,而是态度。”
“需要筛选出对王府有好感,不是古板死硬封建派,认可咱们的价值观的人。”
“这样的人筛选出来当第一批公务员,就算能力差了点,也不会对咱们有什么危害。”
“王爷,这样一来,这些人还不拼了命地去咱们开办的学校学习?”
“只要他进了学校,出来可就是新新人类了!”
……
这段对话在后世,成为了教育学的经验案例。
朱权的具体说了什么已经不可得知。
但是史书对事后的情况做了简单描写。
“一时间,数十所学校拔地而起,无数旧学子蜂拥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