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辰说道:“就算是给予他们优厚的生活,也不能保证他们没有反心,但这个事情一会在说。”
“至于增加难度的方法,每一个皇子的后代,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
“而其他的儿子,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参加考试,一条路是不参加考试。”
朱元璋听到考试这两个字,不知道苏辰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却没有打断他的话,而是认真聆听。
苏辰继续说道:“这个考试,可以是皇家专门为皇亲贵胄们准备的,根据自己父亲的爵位和母亲的身份,都有一个制度上所规定的考封目标。”
“举个例子,比如父亲为藩王,母亲为藩王正妻,那么考试最高分的人,就是获得等爵位。”
“父亲为藩王,母亲为妃子,那么考试最高分的人,获得是等爵位。”
“父亲为藩王,母亲为藩王的妾,那考试最高分的人,只能是等爵位。”
“有了目标之后,就要进行考试,比如可以设置,这个考试一般是年满二十岁就可以考。”
“至于考什么,就由皇帝来定了。”
“每一项考试都有三个分数等级,即优、平、劣。”
“最终是否可以考到最高分,要从这三个考试的分数来考虑。”
“根据制度,三项都考优,就封给最高分的爵位。二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
“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如果比这些考的还差,就直接不给爵位。”
“这样既能避免,很多的皇亲国戚混吃等死,也能够预防未来拿俸禄的人数太多。”
苏辰想出的这个办法,完全是结合了未来清朝的爵位分封制度,以及明朝的实际情况,出的主意。
这样一来,那些想要多生孩子,来赚钱的皇亲国戚们,就该掂量掂量是否合适了。
比如孩子出生以后,在岁才能够参加考试,那么岁之前,必须要用功学习。
同时也存在考试不通过,不给爵位的情况,那就得自己养着了。
这样一来,很多的王爷们,就该好好的衡量一下,是否值得的问题了。
朱元璋听到苏辰的计划,双眼就是一亮。
这个计划不错呀,既有效的防止了,那些王爷亲王们无休止的生孩子。
还能够培养那些朱家的后代们,防止他们成为废物。
最主要的是,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还非常的高。
根本就不像一个岁的孩子,能够想出来的办法。
难道这就是科学的威力吗?
想到这,朱元璋更好奇了,“你刚才说,就算是给予他们优厚的生活,也不能保证他们没有反心,这是什么意思?”
苏辰说道:“皇子们未来有没有反心,并不是优越的生活决定的,而是由皇帝与王爷的矛盾决定的。”
“皇帝与王爷的矛盾?什么意思?”
“原因很简单,藩王手握重兵,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障碍与隐患,双方互不信任。”
“而且随着皇帝的代代相传,这种不信任在加剧,许多藩王都不是在第一任皇帝的时候就造反。”
“在最初分封时,各藩王有共同的领袖,心存敬畏之心。”
“但是随着皇帝的更替,这种关系慢慢淡化,以致破裂。”
“以蒙古为例,成吉思汗在位时,四个儿子有统一的领袖。”
“而他死后,曾经整体就间隙日深,以致分裂,有了四达汗国和蒙元政权,忽必烈也是击败兄弟才稳住地位的。”
“如果想要藩王不造反,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彻底不给他们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