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之后,一心向汉,这是袁术给其的评价。
显赫的门庭使得荀彧从小就受到上流社会文化的熏陶,加上其天资聪慧,很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气。
南阳名士何顒见到荀彧,荀彧滔滔不绝地与之畅谈礼制和治国安邦之法,何顒大为惊异,认定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华。
熟知三国志的袁术知道,想要获得荀彧的效忠,无他,强大的实力以及一心向汉便可。
这也是为啥当初荀彧从董卓那弃官投袁绍的原因。
袁绍实力强大,坐拥冀州的袁本初,很有机会事先荀彧匡扶汉室的理想。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袁绍这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性格让荀彧极度失望,所以才有了曹老板的【吾之子房】荀文若的加入。
荀彧没有藏着掖着,上来直奔主题:“公路兄现在已贵为荆州刺史,不知对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袁术正声道:“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尾大不掉,致使朝廷动荡。
当外戚势力庞大,就不得不培植宦官来抵抗已经做大了的外戚势力,反之亦然。
这种反复循环的权力争夺中,朝廷的威严日渐丧失殆尽。
黄巾乱贼对于朝堂政权的冲击太过于巨大,灵帝不得已开放兵权。
天下各地诸侯军阀拥兵自重,统御一方,俨然一副土皇帝、国中之国模样。
灵帝驾崩,大汉王朝这架马车已然被彻底动摇根基。
少帝年幼,姑且不论正统归属,但是其结果不外乎被大将军继续把持,独断朝纲。
整个朝廷都被其彻底掌控,并且随着十常侍被清理,这局面已经无法抑制。
凉州军吞并并州军后,实力空前强大,现如今更是胆敢攻打洛阳。
无论大将军的外戚势力还是董卓的凉州军军阀势力获胜,在幼帝没有成长起来之前,根本毫无任何对抗资本。
这也是我为何选择外放为官的原因。
因为发现大将军已经逐渐迷失了自我,凌驾于皇权之上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我的想法很简单,在这即将到来的天下大乱,为我大汉延续一火种。
眼下纷乱的形势就像一盘时刻隐藏着凶险的棋局,随时都有着‘一着之失,满盘皆输’的危险。
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欲成大事者必须高举义旗。
我欲以‘汉室中兴’为纲领,令天下归心,同时要统揽全局,眼光长远,相势而动。
待到积蓄到足够势力,必将北上,还政于朝,届时一举光复大汉之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