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一个朱允炆,又能如何?没什么好担心的!”
朱雄英说得轻描淡写。
朱元璋哈哈大笑,“我大孙气魄万千。”
朱雄英也跟着笑了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家里有个大明江山要继承呢。
事实上,大明开国,朱元璋是能干的。
大明的统治,已经稳定了下来,虽然有些政策,还留下了很多的隐患,但在初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有些隐患,并非不可化解。
比如藩王政策,比如严官苛吏制度,比如科举的八股取士,还有弄出禁海令,重农抑商等等。
而且,取消丞相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朱雄英的提议,放事不放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累皇帝于一身的问题。
朱雄英对历史比较了解,自然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是都不着急,不是朱元璋问,大可不必提出来。
毕竟,这件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真要解决,完全可以等朱雄英登基之后,再去推行。
什么好事都让朱元璋占尽了,那自己当皇帝后干啥?
与朱元璋的对话,到此为止,朱雄英的放事不放权,需要朱元璋去想想,交给谁来施行。
他看着朱雄英,说道:
“大孙,咱先去处理事情,这块令牌给你,可随意进出宫。如今你回来了,肯定也想去见一些人,就去吧!”
朱雄英一听,哪里还不知道朱元璋说的是什么。
这是要朱雄英在淮西的权贵中,多接触接触。
这些淮西的王公贵族,将来都是朱雄英的心腹,至于江南士族,倒是基本上都成了暗地里朱允炆一党的。
朱元璋也怕朱雄英在皇位上坐不稳,即使有自己在背后支持,朱雄英也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势。
朱元璋也没办法,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孙竟然还能回来。
早知如此,他就不该扶持朱允炆,更不会放任朱允炆与文官们走得如此之近。
但没关系,如果雄英能自己处理,那自然是再好不过,若是办不到的话,老朱就会挥舞起屠刀。
……
朱雄英接过信物,转身就走。
“先去开平王府看看……”
开平王常遇春是他外祖父,人称常十万,开国功臣。
现在的常遇春早已不在人世,也就外祖母常蓝氏这个开平王夫人还在。
长子已逝,二儿子常升为开国公。
至于常蓝氏的弟弟蓝玉,自小跟着姐姐常蓝氏和姐夫常遇春,如今已经封了大将,封了凉国公,却还是开平王府的人。
……
皇城中,锦衣卫拉着一辆马车,朱雄英上了马车,在一名侍卫的护送下,就离开皇城,向着开平王府而去!
朱雄英此举,当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应天府,帝都的大街上。
马车缓缓前行,朱雄英静静地坐在马车上,有锦衣卫的保护,应该不会有什么刺杀。
如此,也就很快到了开平王府。
王府早就得到了消息,开平王夫人常蓝氏带着二儿子开国公常升,以及弟弟蓝玉,和一干子孙后人宗亲,都在这里等着!
皇长孙朱雄英十年后归来,这对大明来说都是大事。
何况是开平王一脉?
常蓝氏已经五十多岁了,可她的眼圈还是红的。
她哭了这么久,这位外孙,何尝不是她内心的痛?
她过得很苦,丈夫常遇春在二十多年前去世,小儿子常森夭折。
没多久大女儿常氏死了,紧接着大儿子常茂死了。
最疼爱也是唯一的外孙,也在十年前去世了,几个月前,太子女婿也死了……
这是何等的痛苦?
或者说,朱元璋一样,常骂老天心狠。
而现在,朱雄英竟然又出现在这里。
常蓝氏见朱雄英从车架上走了下来,回来后已经贵为太孙的朱雄英,眼眶又是一红。
她连礼节都忘记了,当众人都跪在地上参见太孙磕头的时候,她的手都在颤抖,她很想抚摸自己的外孙,看看是不是真的!
一旁,一向谨慎的常升忍不住开口道:
“母亲……礼制……”
老太太这才想起来,自己虽然是朱雄英的外祖母,但更重要的是,她是个臣子!于是就要跪下,却被朱雄英一步上前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