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修渠(1 / 2)

只是改良农具还远远不够,要想阻止关中干旱饥荒,易子相食的惨剧,兴修水利沟渠才是重中之重。

视线落在地图上关中区域,郑国渠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刘盈脑海中。

说起来郑国渠的出现十分的戏剧化。

战国诸侯混战的时代,随着商鞅变法国力的提升,秦国鲸吞宇内的野心昭然可见。

而作为它的老领居的韩国,可以说一直直面侵略的矛头,时刻处于旦夕灭亡的威胁之中,在这样的情形下,一场转折历史的奇谋诞生了。

一位叫郑国的韩国水工说服秦王兴修水利工程,意图通过大规模工程建设消耗秦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减缓秦国的扩张步伐,实现“疲秦之计”。

这种明晃晃的阳谋就连当时十多岁的秦王嬴政都瞒不过,何况老谋深算的吕不韦。

但是,郑国渠还是如韩国计划般修了,而且还是不打折扣用了举国之力去修,为什么?

就是看中了兴修郑国渠的利远胜于弊。

关中自古就有“四塞以为国”之称,南接秦岭,北靠岐山,西据陇山,东有黄河截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安全之地,具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

而且当时成都平原有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都江堰的修筑使其成为了天府之国,也让秦国人认识到了水利的巨大作用。

且当时秦国的主战场主分布在北方,因此关中粮食的产出就至关重要。

在这样种种因素情况下,哪怕秦国已经在战争巨兽裹挟下疲惫不堪,举国上下仍愿意省衣节食去修建郑国渠。

作为当时最为壮观的水利功程,兴修人数高达十万,耗时十年之久,灌溉面积可以覆盖115万亩田地。

郑国渠修成后与都江堰形成南北呼应之势,使关中成为了真正的粮仓,足足供应了秦国六十万军队的口粮,加快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可惜现如今,在战火凋零,天下初定的今天,郑国渠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没有专业人员的维修与养护,郑国渠荒废了十多年,大半效能早已消失不见。

在这样的情况下,重修郑国渠的工程难度很大,尤其是他还面临着天灾的倒计时,可是若是不重修此工程,前面的一切都将成为无用功。

钱,人,刘盈不由叹了口气,难怪最初提出修渠时,丞相是那种表情,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邦建国就要修墓陵,筑都城,国库早就告罄了。

“臣萧何参见殿下。”萧何听到下人来报很是无奈,太子比起他不靠谱的老子十分勤恳,导致每次见到太子他都条件反射咯噔一下,十分先知预料到自己又要忙上加忙。

刘盈扶住老师的手阻止他的行礼,在萧何的礼让下坐上了主位。

他心里很欣赏萧何的行止有度,要知道丞相位列三公之首,又是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官职和舆情上,可以说都是需要自己礼待的。

秦末汉初,客卿制度仍是社会主流。

和后世君为臣纲的中央集权相比,君王与臣下的关系更倾向于合作与相互利用,君主利用客卿平衡处理政务,客卿利用君主获得地位和利益。

最新小说: 千禧年:告诉沈总,这根高枝我不攀了! 八零极品老太太,全家跪求不分家 靠刷短视频拯救多元宇宙 九零小夫妻的渔民生活 离婚前夜,被高冷霍爷撩红温 都市废物,竟是无敌高手 宜嫁宜娶 重生,回到小姨抱私生子回家前 心动违约报告 地府卷王,阴曹化作修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