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镇看着眼前人挤人的热闹又混乱的场面,不禁感到头皮发麻。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朱棣,说道:
“老爷子,前面太挤了,我自己去排队就行,您找个地方休息等我吧。”
朱棣望着那如潮水般的学子们,心中感慨万千,笑着说道:
“大明的学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多啊。想当年洪武年间的时候,来报名的人那是少得可怜,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洪武,那是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在大明刚刚统一的时候,文人数量远没有现在这么多。
朱镇也笑着回应道:“那是自然,永乐年间可比洪武年间繁荣多了。
咱们这位圣上英明神武,不仅重视军事,对农业发展也极为关注呢。”
朱棣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眼中闪过一丝趣味,问道:
“那你这小子觉得永乐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镇有些着急,担心排队时间太长报不上名,便说道:
“回来再说,老爷子,我先去排队了,您去歇着吧。”
朱棣却笑着说:
“老爷子我还没老到走不动路呢,陪你报个名还是没问题的。”
要是换做其他皇孙,朱棣可没这么好的耐心,但朱镇不一样,朱棣觉得自己亏欠这孩子太多,陪他排个队算得了什么。
朱镇听了,笑了笑,给朱棣在队伍里腾出个位置,爷俩便一起排起队来。
两人一边排队一边聊天,时间倒也过得挺快。
排了大概半个时辰后,终于轮到朱镇了。
他走到报考官面前,那报考官正忙着登记,头都没抬一下,只是不耐烦地说道:
“姓名、年龄、籍贯。”
朱镇赶忙把这些基本信息告诉了他,报考官登记好后,伸手说道:
“把童生凭证拿来。”
原来,报考院试必须要有童生凭证,以此证明考生已经考取了童生。
朱镇听到这话,顿时愣住了,他这才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凭证啊。
他无奈地挠了挠头,心中哭笑不得,自己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
要是现在去考童生,得等到明年才开考,而且院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这就意味着他得三年后才能再次参加院试了。
报考官见朱镇迟迟没有动静,不耐烦地抬起头瞥了他一眼,呵斥道:
“没有?不是童生你来报什么名?别在这儿捣乱,赶紧走!”
他这副不耐烦的态度,立刻引起了后面学子们的不满,大家纷纷为朱镇打抱不平。
“这位兄台可能是没参加过科考,不知道这个规矩,你干嘛这么凶啊?”
“就是,咱们身为读书人,怎么能像你这样心浮气躁呢?”
“兄台,别理他。”
朱镇朝后面的学子们拱手表示感谢。
朱棣站在一旁,笑着问:
“臭小子,你没考取童生啊?”
朱镇挠着头说:
“是啊,我把这事儿给忘了,老爷子,看来这次报不了名了,我们走吧。”
说着,他就准备离开,心中难免有些失望,毕竟这意味着他的科举之路要推迟三年了。
然而,朱棣却一把将他拽了回来,笑着说:
“你再等等。”
朱棣心想,太孙想要报名科举,这是好事啊,怎么能让他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