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追问:“那我欲与他们一同学习,可否?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或许我们能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闻此言,林海心中甚慰,儿子学以致用,成长迅速。
他略一思索,“一同学习也未尝不可。”他深知,只要自己开口,定有不少人愿意将孩子送来。
尽管与宗族关系平平,但若他能主动迈出这一步,族内应无阻碍。
毕竟,他是族中科举成就最高者。
官位亦是最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要是真心为孩子着想,便不会拒绝这样的提议。
如此,也能为儿子寻得一位得力助手。
没有兄弟扶持,确实显得孤单,他步入官场后,也时常感叹自己势单力薄,如今虽已挺过难关,但儿子尚幼。
“此事我自会安排,你专心学业即可。”
未过多久,林海便透露了口风,一时间,林家门槛几乎被踏破。林家自是有族学的,其中有两位夫子,一位是年迈放弃仕途的老举人,另一位则是腿脚不便的年轻秀才。
他们教学有方,也吸引了不少外姓学生,但与年轻有为的一甲探花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况且他官位显赫,若能跟随他学习,多少能沾些光,未来仕途或许还能得到他的点拨,避免弯路。
因此,众人蜂拥而至也是情理之中,只不过林海要求的是五至八岁,有一定基础的孩童,各家未必有合适的人选。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林海不禁叹息,他们这一支血脉单薄,宗族内其他支脉也同样如此。就拿族长一脉来说,族长仅有一个庶出弟弟,他自己育有一子二女,儿子又生了二子一女,且年龄相差甚远,第三代恐难再有新增,其他支脉情况相仿。
最多的,林祥这一辈也不过两个男丁罢了。
林海还需对这些孩童进行考量,确认他们既有天赋又有毅力,若是个无心向学之人,与儿子同窗,反而会耽误了他。经过层层筛选,林祥最终多了两位同窗。
一位是族长的小孙子林焜,年方六岁。
另一位则是二房的独子林焕,七岁。
他们每日早餐后来,黄昏前归,也是起早贪黑。
林海与贾敏观察发现,有了这两位同窗,儿子比之前开朗了许多,休息时主动与他们交谈。
学习时也更加积极主动。
看来这一步走对了。
若他们能听到三人的对话,便会发现林祥正拉着两位哥哥听他们讲趣事。
讲哪个哥哥去求学,结果银两被骗,回家挨了一顿揍。
又有谁谁谁外出游学,遭遇山匪洗劫,身无分文,幸得商队相助才得以平安归来。
还有哪个人声称去参加科举,结果家中却连纳数妾……
虽年纪尚小,但他们皆能领会。
林祥听得入迷,同时也对林家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林家共有四大支脉,大房为族长一脉,乃嫡出,二房三房为庶出,四房便是他们这一脉,同样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