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虽名次不前,但已心满意足,毕竟是在文风鼎盛的金陵应考,才子如云。
只是他不解,为何表弟之名未扬?
外界竟无人传颂表弟之才智与文章,明明他天赋异禀,若传扬出去,定能赢得众人赞誉。
名气于他们而言至关重要,别的不说,至少在科举之时,可能影响他们的排名。
譬如,考试虽为匿名,考官不知试卷归属,亦无法通过字迹辨认,但文风却难以掩饰。若考生名声在外,文章诗词广为流传,考官极有可能读过,再凭文风认出其人。
若考官对试卷评价犹豫不决,知其人、闻其名后,名气或能成为助力。
录取此等才子,不仅无人质疑,反而可能成就一段佳话。
然林家对此却秘而不宣,贾珠百思不得其解。
除了表兄以外,江南之地文化繁荣,年少成才的秀才并不稀奇。他虽年仅十四,却非年龄最小,同期中还有一位年仅十三岁的秀才佼佼者,真可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全在于他的家世背景。若非如此,秀才之名在江南并不足为奇。因此,见到家中为他考中秀才如此大张旗鼓,贾珠心中五味杂陈。
并非不悦,只是在江南,若哪家因考中秀才便如此欢喜,恐会被笑作暴发户之举,唯有那些缺乏底蕴的家庭才会如此张扬。
然而,即便他心存不满,此刻也无法阻止,只好强颜欢笑,前去拜见长辈与亲人。
贾母与王二太太在荣庆堂内盼得脖子都长了,一见他归来,两人脸上不约而同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望向贾珠的眼神中满是慈爱与自豪。
史氏紧紧握住他的一条手臂,上下打量:“我的乖孙儿,这一路辛苦了,终于到家了,快好好歇息,祖母已备下你最爱吃的菜肴。”
她自幼生长于富贵之家,父亲是保龄侯,她又嫁给了国公之子,成为国公夫人,一生顺遂,尽享荣华。自老国公离世后,虽亲朋依旧往来,但态度已悄然改变。她并非愚钝之人,怎会察觉不到?
只是察觉了又能如何?
两个儿子不堪大用,她只能佯装不知,依旧笑脸迎人,私下里却减少了外出,以免自寻烦恼。
所幸儿子虽不成器,孙子却已长大成人,且颇有出息,不久便能踏入仕途,届时贾家定能重振雄风。
王氏则拉住了他的另一条手臂:“珠儿啊,你可算回来了,你知道吗?你中秀才的消息传来,我们有多高兴,珠儿……”
王二太太的心愿与史氏不谋而合。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