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图南快速浏览着目录。八万多匹布料,近百万的货值,这可是一笔不小的生意。如果能以合适的价格拿下,改良后的利润绝对可观。系统分析的几个方向都很有市场:防霉毛巾、防褪色手帕、防皱床单、学生书包、工装围裙。每一样都能卖出比原料高好几倍的价钱。关键是如何说服老厂放低姿态,接受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庄图南可没打算原价收。
“图南哥!”林栋哲的喊声格外响亮,“我数学考了95分!今天老师还让我上台做经验分享呢!”
“林栋哲,骄傲使人退步,你看哥哥每次都考那么好,他有嚷嚷过吗?”庄筱婷语重心长。
“切,不说就不说嘛。”只是林栋哲脸上的得意之色不减。声音突然停住,想必是庄筱婷瞪了他一眼。
庄图南笑了笑,把目录收好,等开学后再找机会去趟老厂看看实际情况。不知不觉,就是小升初考试。庄图南当然是要考一中,虽然在哪里上学都没差,但是为了让周围大人们放心,还是一中比较好。
一中今年竞争异常激烈,五千多名考生争抢三百个名额。不少家长托关系走后门都没能挤进去。考场外的校门口里挤满了送考的家长,叮嘱声、加油声此起彼伏。
教室里,监考老师正在逐个清点考生。
“你是......”她翻了翻名单。
“庄图南。”他答道,声音清亮。
“哦,就是你。”监考老师想起之前听说过这个名字,“去那边坐吧。”
考场里很快安静下来,只有沙沙的笔声。活了两辈子的庄图南坐在考场里,忍不住想笑。他看着手里的试卷,格式倒是挺正规,但题目实在太朴实了。
《我们的理想》这道作文题,既没有材料分析,也不需要什么深刻的论证。甚至连命题都如此直白,和后世那些“从XX看华国精神”之类的命题完全不同。数学题也很有年代特色。“大队分来120把镰刀和80把铁锹,三个生产队按照劳动力比例7:5:4分配,请问每个生产队分到多少农具?”这分明就是粮食统购统销时代的遗风。
语文阅读理解更是充满了那个年代的印记:“我们村的大队部新装了一台‘红旗’收音机......”庄图南看得津津有味,这简直就是一份活生生的历史资料。填空题倒是有点意思:“青年是早晨的(),是初春的(),是未来的()。”这种意识形态的题目,倒也不比后世那些古诗文默写简单。写错一个字就没分,政治觉悟不够可是大问题。
他瞥了眼周围同学认真答题的模样,不禁感叹。这个年代的考生或许没那么多解题技巧,但求知若渴的精神却是真挚的。浩劫刚过,能重新拿起课本已经让他们无比珍惜。
没过多久,庄图南便写完了所有答案。这份试卷虽然简单,但处处都透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与后世卷到飞起的学校教育相比,这份试卷朴实得让人心生亲切。
监考老师走过来看了看他的试卷,又看了看他稚嫩的脸庞,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个年代的孩子大都比实际年龄成熟,但像庄图南这样游刃有余的确实少见。
写完最后一道大题,他扫了眼周围。有人正在奋笔疾书,有人抓耳挠腮,还有人焦躁地抖着腿。教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粉笔灰在阳光下慢慢飘落。
“小同学,写完了?”监考老师见他放下笔,走过来低声问道。
“嗯,检查完了。”庄图南点点头。
“那......”老师迟疑了一下,“你先出去吧。”
走出考场,六月的阳光依然耀眼。庄图南眯了眯眼,想起自己答的那篇作文。他没有写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实实在在讲了自己的想法——知识能改变命运,勤奋可以创造财富。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样的理想或许比什么“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更有意义。
正想着,忽然听见后面有人喊:“诶,等等!”
回头一看,是刚才监考他的那位老师。
“你叫庄图南是吧?”老师追上来,脸上带着一丝困惑,“我看了你的试卷,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
“我看了你的试卷,特别是那道农具分配的题。”老师从随身的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草稿纸,“你这个解法很独特。不仅算出了具体数量,还考虑到了农具使用效率的问题。”
庄图南看着草稿纸上自己写的分析:按劳动力比例分配固然合理,但不同生产队的耕地面积、农作物种类都不同,对农具的需求也不一样。
(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