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
这天,
京郊的荒野上,两匹骏马并肩而行,身后是一队蒙古式骑兵。
马上的,正是朱棣和道衍。虽然定鼎江南,他却还是更怀念在塞外驰骋的日子。
此时,
初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可朱棣的心情,却不怎么明媚。
“大师,如今天下,算是初定了吧?”
朱棣勒住马缰,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缓缓问道。
道衍微微摇头,捋着胡须,轻叹一声:
“皇上,这天下,是定了……”
“可是,这结局,却与贫僧当初所想,大相径庭啊……”
“哦?”
朱棣眉头一挑。
“何以见得?”
道衍策马向前,缓缓说:
“皇上当初起兵靖难,是想以雷霆之势,扫平江南,震慑群臣……”
“然后,一统朝纲,开创盛世……”
“可如今呢?”
“这天下,虽然是定了,可百姓们,却并不感激皇上……他们感激的,是方孝孺,怀念的,又是太祖爷啊……”
道衍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一丝无奈和苦涩。
嗯嗯……
朱棣重重点头,两手紧紧地握着马缰,指节都捏得发白了。
“方孝孺……”
喃喃自语之际,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不甘,有无奈,还有一丝……一丝莫名的恐惧。
他想起当初,自己挥师南下,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以为只要扫平了建文,便可君临天下,成就一番霸业。
可谁曾想,这天下,竟然如此难定。
先是铁铉,以一城之力,挡住了自己的大军。然后,又是方孝孺,处处与自己作对,让自己进退两难。
如今,这天下,虽然名义上是自己的,可百姓们的心,却不在自己这里……
想到这里,朱棣只觉得胸口一阵烦闷。
他长叹一声,语气中充满了落寞。
“大师,你说,朕是不是……做错了?”
道衍摇了摇头,缓缓说道:
“皇上没错……”
“错的,是这世道……”
“是这人心啊……”
“一路过来,哪一步不是形格势禁?皇上也没有余地啊……”
嗯……
朱棣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心里却是万分赞同——
没错!
形格势禁,没有一步是自己愿意的!
长叹一声,
他策马向前,缓缓而行。风吹过脸颊,带来一丝凉意。
他忽然觉得,自己很累。
这种累,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里的。他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一座无形的牢笼里,怎么也挣脱不出去。
“皇上……”
道衍见朱棣神色落寞,轻声说道:
“其实,对付方孝孺,也不是没有办法……”
“哦?”
朱棣眼睛一亮,连忙问道:
“大师有何妙计?”
道衍微微一笑,捋着胡须,缓缓说道:
“皇上,方孝孺此人,虽然棘手,但他最大的依仗,无非就是名声……”
“若是能将他的名声,为皇上所用……”
“久而久之,人心也就厌憎了……”
哦?
朱棣一愣,随即明白了道衍的意思。
“大师的意思是……借刀杀人?”
“正是!”
道衍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皇上,方孝孺不是最讲究‘正’吗?”
“那咱们就让他‘正’个够!”
“皇上可以下旨,让方孝孺举荐一批御史,巡行天下,弹劾不法官员……当然,主要是那些建文的人了……”
“弹劾一个,皇上就杀一个……如此一来,这天下官员,岂不是都要恨死方孝孺?”
“到时候,方孝孺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
“自古以来,民心不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