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就这个问题,以一种纯粹学术探讨的、甚至略带质疑的口吻,给他发一封邮件呢?
这样做,既避免了直接谈论合作的尴尬,又能试探一下他的反应。如果他回复了,并且愿意就技术问题进行讨论,那或许就是一个重新建立沟通渠道的契机?如果他不回复,或者回复依旧是那种嘲讽的态度,那她也算努力过了,至少在老师那边有个交代,同时也能彻底打消自己内心那点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想法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时,指尖触碰到的一丝微弱的可能性。虽然依旧让她感到别扭和不情愿,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以行动的方向。
她深吸一口气,手指重新落在键盘上。这一次,她的思路清晰了许多。
收件人:JiangYujiangyu_random@zxu.edu.cn
主题:关于混沌映射在优化算法中参数敏感性问题的一点疑问
正文:
江屿同学:近日查阅相关文献时,注意到混沌理论应用于优化算法(如CPSO等)存在对映射函数及参数选择高度敏感的问题,直接影响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能。部分研究甚至表明,不当的选择会导致性能劣于标准算法。
在你的草稿V0.1版本中,关于ChaosUpdate函数部分,似乎并未详细阐述参数(如你提到的ButterflyFactor)的具体选取依据及其鲁棒性分析。对此存疑。望指教。
苏晚晴反复检查了几遍邮件内容。措辞客观、冷静,带着明显的质疑意味,但又保留了学术探讨的姿态。既没有低头,也没有示弱,甚至还隐隐带着点“我已经看穿了你这套东西的弱点”的优越感。
嗯,就这样吧。
她不再犹豫,按下了发送按钮。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苏晚晴盯着屏幕,心里却并没有预期的那种轻松感,反而像是投出了一枚石子,在等待着水面会泛起怎样的涟漪,或者根本就毫无声息。
她关掉邮箱,没有再去看那个PDF文件,也没有打开自己的项目代码。她只是坐在那里,安静地等待着。
等待着那个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回复,或者,一个同样冰冷、甚至更糟的回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宿舍楼道里开始响起室友们归来的脚步声和说笑声。
苏晚晴的手机屏幕,始终保持着黑暗。
邮箱里,也再没有任何新的动静。
仿佛她下午发出的那封邮件,如同她内心那点微弱的试探信号一样,彻底石沉大海,消失在了名为江屿的、深不可测的冰封世界里。
一股熟悉的、冰冷的挫败感,再次悄然将她包裹。
(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