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听到李玉的话,后排顿时哄堂大笑。
“这帮该死的家伙!”
被人当面打脸,朱元璋咬牙切齿,无比愤怒,却又有苦说不出。
谁他朱元璋真不想收商人的税?
他恨不得收他们百分百,全收!
可商人的税怎么收?
每次货物运转收多少?
水运收了,驿道,入城还收不收?
朱元璋还真没想好怎么收商人的税。
“人活着,不管是吃喝拉撒,都得要花钱。”
“我们每一天都必须花钱,所以,我等每一天都必须挣钱!”
“怎么挣钱?”
“什么人挣钱最快?”
李玉还未说话,整个操场数百人同声大吼回答:“商人!”
几百人异口同声的回答,让朱元璋几人目瞪口呆!
难怪候二这小子,满脑子想着经商。
难怪这赤山县,人人都想着干买卖。
原因就在这李爷身上!
“不错!”
台上李玉继续大声说道:“不管什么人,不管怎么算,就算将朱家天子算在内,商人都是最能挣钱的人!”
“我前面说过,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花钱。”
“真正的商人,就必须要想做到一点,让他们每一天花的钱,都有一分花在我身上!”
“他每在我身上花一分钱,我就挣他一分!”
“一人一天一分,百人十分,万人一天就是一贯!”
“做到了,大明六千万人,一天就是六千贯!”
下面的人听得热血沸腾,朱元璋却吓的冷汗淋漓。
立国十多年,接手的蒙元留下的烂摊子。
户籍都没理顺。
朱元璋自个儿都没弄清他这大明有多少人,多少户。
这李玉李爷开口就是六千万人,当真吓到朱元璋了。
希望这李玉只是说大话!
朱元璋想着,如果李玉真是自己查清了大明的人口数量。
只能说明李玉手中掌握这一股骇人的势力!
这边,鸡血打足,李玉话入正轨。
“接下来,就是你们付钱进来的人应该用心记下的。”
李玉停顿半响,再次开口。
“先说大方向。”
“众观历史,盛衰循环。”
“大明初立,世间的一切由衰败,转向兴盛。”
“我等现在就是站在百废俱兴的关口。”
“日后人口会逐步增长,人口愈多,商业需求愈旺盛。”
“不管你做什么营生,必须加快扩展,不计代价的扩张。”
“卖衣服的,卖粮食的,不管哪一行,一个县城一个店,只要有利润,有本钱,就立马去下一个县城开店,抢占市场,做好口碑。”
“争取每个县城每个有需求的人,都用上你的商品。”
“然后,人口增加,需求更多,你们就躺着挣钱!”
说完李玉停歇片刻。
“再说就是你们现在要做的事。”
“我立下李氏书楼,每一本书都能让你们发家致富。”
“农作物新的种植方式,养殖的新方法,吃食的新做法,布料的新织法……我赤山县,每一天都有新的物品出世。”
“这一切都是你们亲眼所见。”
“有能力,书楼学知识,学以致用,做豪商。”
“没能力的,在赤山县找新物品,更便宜的物品,转卖其他地方,做行商!”
……
。